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运用“六个必须坚持 ”实现“三个有机结合”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23-05-17 09: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了阐述,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是党的创新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凝练,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也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学习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政协工作来讲,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根结底是要坚持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和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如何才能实现?在哪些方面实现?从哪里找到切入点?就是要在“六个必须坚持”中找答案、找办法,自觉运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把握规律、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用到位。

  要在加强党建引领中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更好发挥政治组织的功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政协是个政治组织,政协制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把党的领导、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统一起来,以党的坚强领导确保正确方向。一方面,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架构和政治生活中,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统一战线角度看,党的领导是第一原则和根本保证,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汇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对协商民主来讲,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和政治基础,唯有中国共产党才有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协商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方向、汇集民意、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党的“一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是根本政治原则,也是重要政治责任。包括在统一战线内部,包括搭建制度化协商平台,都有个“到底谁能影响谁”的问题,只有政协党的组织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具有团结、联系、凝聚各方面的资格、能力与水平,才能发挥先锋队作用、带动广大委员来实现党的意图。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就是“强党性”,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考,增强政治思维,把政协党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续不断加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各项建设,通过强党建、聚合力,更好发挥“三个重要”的功能作用,切实把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

  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更好发挥统战组织的功能作用。政协作为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在更加广泛、更加强大、更加牢固的社会基础之上,这是人民政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也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肩负起的政治责任和神圣使命。我们要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深层次去考量,深刻认识政协建言资政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社会凝聚共识同样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而且是更重要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既要坚持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真正议政议到点子上;又要“思想引领—凝聚共识—传播共识—凝聚正能量”整体推进,做好“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工作,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要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上实现三者“有机结合”,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功能作用。加强“三化”等功能建设,要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制度设计、严格标准、程序运行,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首先,从国家治理体系看,专门协商机构嵌入国家治理架构之中,在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有着清晰的“坐标系”,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加以健全、不断完善,与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相互衔接、相得益彰,才能更好把自身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次,从协商民主体系看,政协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七种协商形式之一,与其他协商形式相比,组织化、制度化程度更高,具有政治资源和制度资源上的优势,可以更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这方面,山东省政协已经有了很多实践探索,比如,推动省委省政府省政协联合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领办督办重点提案制度、推动出台省委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五大平台”建设成效逐步显现等。只有深化理论认识,跟上实践要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政协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才能更好地释放政协之“能”、展现政协之“长”、贡献政协之“为”。

  (作者葛慧君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