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委员风采正文

代表委员热议聚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

来源:惠州日报    2024-01-18 15:53:45

  当前,惠州正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突出抓示范带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新成效。

  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市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我市要保持“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劲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推动惠州“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做强县域经济

  推动各个县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势头,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推动各个县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

  “2024年,博罗县将全力冲击千亿级经济强县。”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委书记周耿斌表示,该县将结合“百千万工程”,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做出新探索。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招商选资,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商业服务,实现产城人融合,进一步增强产业承载空间。发挥营商环境、要素保障以及与深圳福田开展产业共建协作等方面的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探索多中心、组团式、网格化模式,实现联城带村推动城乡融合。

  “市政府工作报告很全面、很详实,未来工作目标非常切合实际。听完之后有点坐不住、等不及,有立马开干的感觉。”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委副书记、县长邱志彪表示,围绕今年冲击千亿级经济强县的目标,博罗将笃定制造业当家的理念不动摇,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聚力产业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饱满的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龙门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主要抓好县镇村三级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市人大代表,龙门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宇浩说,在县层面,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提升县城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园与县城深度融合;在镇层面,着力增强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扎实推进美丽圩镇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做好镇域经济创强培优文章;在村层面,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乡村产业导入,抓实抓好“三块地”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龙门依托龙门工业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乡村产业

  深耕特色产业 做好“土特产”文章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耕甜玉米、马铃薯、荔枝、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茶叶是惠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产业之一。”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推广部部长单泽林说,发展惠州特色茶产业,应重视强化当地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惠州有南昆山毛茶、惠东仙人茶等宝贵茶叶品种资源,应通过科学普查等方法将茶叶古树分布情况摸清楚,采用挂牌保护等方式保护好,并通过采集种子、芽条等方式进行茶苗繁育。

  单泽林建议,逐步对惠州茶加工工艺进行改良,提升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引进智能自动加工设备,加强茶产业规划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导茶农规范化生产,推广生态茶园和智慧茶园技术,采用诱虫灯、增施生物有机肥等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种植茶叶,采用5G设备精准监控茶叶长势,不断提升惠州特色茶知名度。

  “博罗县荔枝产业基础好,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市人大代表、博罗县湖镇镇副镇长田丽粉建议,认真开展高接换种工作,推动荔枝生产结构优化;加强罗浮山荔枝文化挖掘和品牌宣传,打造全国乃至国际荔枝名牌;建设荔枝交易市场和分拣中心,拓宽畅通产销对接渠道。

  田丽粉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支持、引导惠州市荔枝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搭建市级荔枝交易市场和分拣中心,提高惠州荔枝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能力,提升荔枝专业分拣和包装水平。加大田头冷库及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荔枝产品包装、分级筛选、冷链物流、加工等标准体系,不断创新工艺,提升荔枝采摘后的保鲜处理水平,构建完善的荔枝物流体系。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市人大代表、博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徐新超建议,重视农业科技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每年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以科技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产融合发展

  开拓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新渠道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发展预制菜和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生产经营主体。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多借助二产、三产的平台和渠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市人大代表、龙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伟东说,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关键要形成特色、规模、体系。龙门县将借助龙门工业园这个平台,大力发展特色预制菜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推动农业向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打造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建议以品质推动、科技赋能、特色加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平天建议,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打造有惠州代表性的农产品、文创产品等,以富民兴村为鲜明导向,以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董平天建议,大力发展目前省内主推的深加工食品、预制菜、年菜等,更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保质期,解决滞销问题。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新业态发展,建设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

  在市人大代表、民进惠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吴瑞强看来,惠州资源禀赋丰富,各县区制作预制菜原材料都不相同,应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搭建全市预制食品产业架构,打造以客家菜为主的预制食品系列品牌,形成多品种、多风味预制食品体系。

  吴瑞强建议,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充分利用院校、大企业自有的研发部门壮大研发力量,更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关部门将客家预制菜产业人才培养纳入“粤菜师傅”工程,鼓励专业院校增设相关课程,组织开展预制菜生产、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完善预制菜产业链条,扶持壮大已有的预制菜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园加速集聚关联企业。按照集散型、产地型、销地型冷链物流发展特点,构建以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为支撑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集群。

  激活内生动力

  让庭院“方寸地”成农村“增收园”

  当前,我市正促进乡村释放内生动力,打通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到惠州观光投资,促进乡村旅游,推动绿色经济和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民建惠州市委会副主委费霞说,惠州地域广阔,镇村各有优势,建议制作惠州乡村名片,汇编成册,通过各种媒体向外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惠州,熟悉惠州乡村风景、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农家小庭院能有大作为。”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黄玉玲说,近年来,我市创新推出四种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如将美丽庭院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群众创办微菜园、微果园、微茶园。聚焦“非遗”、陶瓷等手工坊,打造“土字号”乡村特色品牌。利用庭院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休闲庭院”家庭服务。聚焦庭院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出圈”“走俏”等取得了不错效果。

  黄玉玲建议,加强对农家庭院的科学分类指导,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连片打造,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示范带头人及龙头企业等,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农家庭院“方寸地”成为农村家庭的“增收园”,激活乡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助力农产品打开销路、打响品牌。“直播电商在乡村振兴中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角色非常重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市政协委员、民建惠州市委会委员、惠州读者文化园总经理邵灿辉建议利用当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联合运营,建立县级为中心的直播基地。同步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推广,提高乡村振兴直播电商从业人员数量。

  邵灿辉建议,通过规范化管理直播电商平台,打开线上线下带货渠道,助力农产品销售。如结合广东省相关政策,协助各县区与国企、头部企业合作,打造文旅IP、粤字号、一村一品、预制菜等特色产品;开展本地IP与特色达人的定向扶持,联合惠州籍以及在粤网红达人,组织评选和规范运营,给予引导和支持鼓励。

  深入推进改革

  结合典型镇村建设做好基层规划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做好乡镇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市人大代表、惠城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服务中心主任张玉臣认为,惠州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需要从机制体制、土地改革、产业平台、人才保障、发展观念等方面寻求突破。

  “建议做好镇村基层规划,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村土地分散化、碎片化和利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张玉臣建议,在编制镇村发展方案时,要结合典型镇村建设做好规划,引入高端运营思维,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针对全市农产品加工项目还没有专门园区的情况,打造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比如惠城区在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上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将有效填补惠州农产品加工短板。

  “我们村想扩大鹰嘴桃种植规模和建设加工厂,却受生态林保护区的限制,出现林业用地审批难和配套设施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惠城区横沥镇观音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振良提到,用地难和公共基础与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成了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美乡村的难题。

  廖振良建议,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根据乡村振兴发展实际需要,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全面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农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实际用地需求,预留建设用地指标,编制乡村产业用地指标申请流程和使用规范,因地制宜使用土地,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用地难问题。